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看点/视野 查看内容

奋蹄需扬鞭:外国展商眼中的中国马业

2011-7-25 11:05|来自: 《马术》2010年12月刊

摘要: 金秋时节,上海HORFA2010中国国际马博会和北京第四届中国国际马业马术展览会(CHF 2010)已经成功举办并圆满落幕。《马术》杂志作为今年这两场马业盛会的参展商,倍感振奋。在连续四年的参展期间,我们见证了中国马 ...


金秋时节,上海HORFA2010中国国际马博会和北京第四届中国国际马业马术展览会(CHF 2010)已经成功举办并圆满落幕。《马术》杂志作为今年这两场马业盛会的参展商,倍感振奋。在连续四年的参展期间,我们见证了中国马业市场年轻而又强大的生命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近年来马术运动在中国趋向平民化的迅猛发展,养马历史悠久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马业的瞩目。在2010年,我们的这两场马业盛会吸引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德国、法国、爱尔兰、西班牙、瑞士、日本、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马业企业、育马机构和观众前来参展,规模优于往年。展览内容涉及马术整体产业链,包括鞍具、马靴、马衣、马护具、马用金属、饲料营养品、草料添加剂、药品、马房用品、马匹运输车辆、骑士用品、速度赛用品、场地和比赛设施、马球产品、西部牛仔系列、儿童系列、马文化礼品、马术教学课程、马匹、马文化主题公园等等。借助展会的平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汇聚于此,为了共同热爱的马匹与马术运动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据统计,本届北京马展(CHF2010)的国际参展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近70%,展台规模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增。法国展团的代表法国国家马业跨行业联合会(UNIC)信心满满地说:“在此次参展前,我们曾连续三年参观和考察了中国马业马术市场,今年我们通过北京马展第一次在中国亮相,从现场的观众反馈来看,现在正是我们向亚洲用户推广法国马业马术服务的有利时机。这次参展给了我们信心,观众的数量和质量都令我们印象深刻。”

当比利时驻华大使Geert Ghekiere 先生来到他们的老朋友《马术》杂志的展位时,他很欣慰看到中国马业的蓬勃发展:“我到中国有四五次了,每次给我的感觉都不一样。无论是生活、商业、服务业各个方面,你们的变化都太大了。所以,我对中国马业市场将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充满信心。这是我第一次参观中国马展,下次,也许我就是展商了。”

来自澳大利亚的马匹牙医专家Neil Jolly先生谈到参加了今年上海和北京两场展会的情况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高兴地对我说:“我觉得中国马展组织得都很好,吸引了从事马行业方方面面的展商,而且参观者大部分是专业人士和马术爱好者。这些人向我咨询,不仅仅是出于兴趣或简单的询问,而是真心寻求合作机会,期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所以,我觉得组织者真的花了不少心思。对观众定位的把握让我很满意。除了我以外,其他展商对马展的评价都不错,加上观众的支持和鼓励,我认为中国马业市场的潜力大、上升空间大,这才是重要的。”

此外,拥有三次参展经验的爱尔兰女士Joan McLaren也注意到今年观展的马场主多了,有骑马经验的专业人士和马术爱好者也比往年有了大幅度增加。荷兰的Lisa女士更是珍惜再次来中国参展的机会,按她的话说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对她马匹的销售工作简直太重要了。去年参展,Lisa女士收获颇丰,这点虽然在她意料之外,却让她坚定了对中国马业市场的信心。南方一家马术俱乐部的大批马匹采购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们在北京与Lisa女士详谈之后,就派人去荷兰实地考察,最终促成了这笔生意。Lisa说:“如果没有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平台,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找到我更不会跟我谈生意了。”深入谈及中国马业发展,Lisa女士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和想法:“以往,荷兰人多靠马匹支持生计,马匹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成员。几乎家家都知道如何饲养、照料以及训练马匹,他们知晓观察马匹喜怒哀乐的方法,也有治疗马匹疾病的秘方。但是,年轻一代的荷兰人对这些传统的知识越来越陌生,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同马朝夕相处,更无从培养人马之间这种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建立的默契以及积累马匹知识。”其实,中国何尝不是遭遇类似的问题,症结就在于马文化的流失。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最可行的方法就是重新学习和马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马,驾驭马。就比如说你花了大价钱买了匹良驹,你应该熟知它的品种特点、生活习性、科学的培训方法、马匹的保健知识(牙齿健康、饲料、钉蹄、马具舒适度等等一系列细节问题)等等,为了中国马业马术行业的专业化良性发展,《马术》杂志特邀部分国外参展商和驻华大使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与广大读者分享。

普及马术基础知识

来自法国卢西塔尼亚马匹育种和销售公司的Xavier先生根据三天展会期间与参观者的接触发现中国人对骑马运动有着高涨的热情,但是对马匹的基础知识还了解的不够,比如对马种、马房管理和骑术技巧的知识还不甚了解。

荷兰的Lisa女士说:“中国马术爱好者应该弄清楚知识是不能买来的。掌握知识是一个学习过程,买了顶级的马匹并不意味着就能驾驭它。”很多高水平的马被无法驾驭他的骑手买走后就在没有再获过奖,这样的例子在全世界也是屡见不鲜。所以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驾驭顶级的马匹,这需要对马本身的了解和对骑术的掌握。Lisa说:“举个例子,在荷兰,当人们在美国购买了马匹,接下来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在美国的马匹协会注册。这些协会可以教授他们骑术课程,并且告知相关的马匹保健常识。”

作为马具展商,来自英国的Terry先生也表示马匹装备处处皆学问。以马鞍为例,大部分参展马鞍的实际生产地是印度;但是客户选择马鞍时往往注重牌子而非马鞍实际的质量。此外,不合适的马鞍会影响马匹竞技水平的发挥。所以,学习该如何挑选马鞍和调整马鞍就是很重要的。

来自爱尔兰的Joan Mclaren女士建议骑手应该亲自参与到马匹的调教和训练当中。因为日常的接触不但可以让骑手熟悉自己的马搭档,了解它的脾气秉性,与它磨合从而建立一种默契的关系,更能让骑手在训练马匹的过程中、在了解的基础上迅速提高骑术技能。

比利时驻华大使Geert先生则建议中国的骑手和马主多走访和学习国外的马业协会、马术俱乐部和马场。通过考察国外先进的训练技巧、展览模式和比赛中骑手和马匹的表现来加速中国马业发展的进程。

重视马匹保健

来自澳大利亚的马匹牙医专家Neil举例说:“在澳大利亚,马主的投资行为不会因为马匹的交易结束而终止。他们已经意识到对马匹保健和骑术课程的继续投资实际上是一种保值和增值的行为。同荷兰人一样,购买完马匹以后,澳大利亚人会本能地向马匹保健服务行业继续投资,这包括兽医、按摩、钉蹄和口腔保健等等。尽管这些专业人士是独自工作的,但是他们就像马匹身上的各种零部件一般如同一个整体在运作。而他们的工作就是确保马匹的健康成长。”

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例子:马主花费30-40万美金购买了顶级马匹并把它运送到国内,之后便不愿意再为它继续投资。其实这种专业的服务花销只占马匹本身价格很小的一部分,但却因为日常的保健跟不上,马匹整体的水平会逐渐下降,慢慢训练成效无法体现,最后让马主以低廉的价格出手转让而被迫淘汰。接着,为了替代这匹马,马主又会重新购买一匹,就演变成了恶性循环。所以,这种意识需要得到转变,通过对马匹保健的重视而得到转变。

对于马匹的保健行业,最重要的是让马主看到保健的实际效果,让他们意识到其中的好处和重要性。展会期间,所有接触到的展商和马匹服务工作者,他们都表示愿意来中国的马术俱乐部或是私人马房面对面地教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期望通过实际操作改善马匹的状况。同时,他们也乐于以发表文章的方式来宣传和普及这些知识。

增加马术赛事和马展的数量

“增加马术赛事和马展的数量,并扩大其规模可以促进中国马业的发展。”Joan Mclaren如是说:“与中国不同,国外很多马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马术赛事和马展穿插组织举办的模式。并且,他们的赛事安排十分紧凑,几乎每周都会举办比赛,这有助于骑手集中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骑术水平、思考自身真正需要什么样的马匹等等;这同样有助于促进俱乐部集中精力为骑手和马匹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如果在马术比赛期间相应地增加马展的数量、扩大马展的规模,就可方便骑手及时在展会上找到并尝试先进的马匹服务和马具装备,在下次的比赛中得以应用并超越竞争对手。这种体系,不但有利于中国马业马术的发展,也有利于吸引赞助商的投资,从而建立良性循环。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通过作为产业风向标的专业展览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外展商对中国未来马业和马术市场充满期待。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众多国内外人士逐年扩大参展规模,从侧面反映出中国马业和马术运动市场的巨大吸引力。而上海马展将赛事引入展会的理念也是中国马业展会发展和自身逐渐成熟的一个标志。

国外马业发展的成功是靠着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实践和不断摸索取得的。对中国而言,尝试和发展必然意味着迈出自己熟悉的领域、跨出自己的舒适区,为了实现中国马业的腾飞这个共同的梦想我们应该做好冒险的准备。中国马业的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正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任重而道远。自古中国人对马术和马文化拥有浓厚的兴趣,加上快速的学习能力和正确的引导,我们坚信中国马业的腾飞即将来临。

文/赵颖,图/易达黎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